首页

同上思政课,厚植家国情
2020年03月11日 / 来源: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/ 责任编辑:胡婧婷 / 作者:文/向巧 / 点击:

为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,3月9日下午,教育部社会科学司、人民网联合举办“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”。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提前动员、积极宣传、认真组织,全院师生通过直播、回放、录制视频等形式认真收看、收听,积极思考、交流、感悟,真正形成了全员共上一堂课的生动局面。

提前部署,积极动员

学院提前通过教学群、班级群发布详细的收看攻略,同时统一组织学院全体党员干部、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收看直播,对于不能参加在线直播学习的,另行组织回看教学视频,确保全院师生观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课。

融“疫”于教,课程回顾

艾四林教授以《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深化理论认识》为题,立足中国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,从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”、“提倡文明健康、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”、“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”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。

秦宣教授以《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?》为题,解读了疫情以来,党和政府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,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、应对能力、组织动员能力,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快速及时、科学高效的大动员、大集结、大作战中得到充分展现。

王炳林教授以《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必胜信心》为题,从我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历程出发,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、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,强调要正确地判断形势,辨证地看待问题;要增强忧患意识,强化底线思维;要尊重自然,尊重规律;要坚持党的领导,充分依靠群众。

冯秀军教授以《战“疫”里最美的青春——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》为题,深情讲述了这场疫情中勇敢逆行的青春风采,引导大学生群体将爱国放在首位,勇于担当历史使命,将青春梦想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。

受益匪浅、师生热议

在线直播学习结束后,学院组织师生对这场有深度、有高度、有温度的云端“思政大课”发表学习感受,反响热烈。

17级辅导员徐秀慧老师说:“借助这次网络思政课,我抛出了一些问题给学生进行主题班会讨论,也请志愿者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。我们这些平时面对面不爱讲话的孩子们畅所欲言,表达出来的对生在中华的自豪、对逆行者的敬佩、对青春责任担当的感悟、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、对父母的担忧和爱护等都让我很感动。诚如郑老师所说,‘他们一边恐慌,一边破茧成蝶,标签少年在逆境挑战中顶天立地’!”

学工办副主任向巧老师说:“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,和学生们一起上了一堂生动、深刻的思政大课,让我受益匪浅。这既是一次思想的武装,又是一次理论充电。作为一名政治辅导员,深知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。我将以此次思政大课为契机,继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,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勇担历史使命,和学生们一起努力交出疫情防控的完美答卷。”

18级人工智能一班谢金玲说:“当疫情发生的时候,大家是害怕的、惊慌的,但同时也是勇敢的、无畏的。有许多的医护人员、警察、一线公务人员在心怀害怕的同时,却满心坚定地申请去前线支援,只为保卫我们的国家。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,我能为这次的疫情做的实在太少,由于年龄不符合要求,甚至连社区志愿者都做不了,我只能听从国家的安排,相信国家,尽我所能让身边的人保护好自己,不为国家增添负担,同时努力学习,提升自己,成就战‘疫’里最美的青春!”

学生一支部党员陈玉说:“目前,全国上下都在奋力抗击疫情,通过观看视频,我明白当前防控疫情的斗争中,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,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,让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。作为党员,我们更应该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,响应国家号召,不信谣,不传谣,相信国家。同时作为学生,我们也要积极服从学校安排,认真进行网课学习,不提前返校。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,中国一定会打赢这场防疫战!”

疫情是给中国人的一次大考,也是给青年大学生的一部活教材。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,有国事、家事、天下之事;有社情、民情、人间真情;有你、有我、有我们大家。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一定坚决打赢这场防疫战。

关闭

党政办公室电话:023-62769900 传真:023-62769515

南岸校区: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/邮政编码:400067

兰花湖片区: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28号/邮政编码:400067

江北校区: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董家溪鹅石堡山26号/邮政编码:400020

茶园校区:重庆市南岸区梨花大道西侧(在建中)

  • CTBU微博

  • CTBU微信

  • CTBU抖音号

版权所有 © 中国·新葡萄(8883·AMG)官方网站-Macau Store / 渝ICP备12007852号 /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15号 / 访问次数: